竞彩2串1必中方法_利物浦大名单_历届欧冠冠军_乌迪内斯对国米 - 国米转会最新动态分析

 
按鈕文本
四維度詮釋創業板“前世今生”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goldportcap | 發布時間: 2016-10-28 | 1157 次瀏覽 | 分享到:

 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以來,七年時間過去,這些以“300”開頭的股票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資本市場的神話,成為了廣大投資者心目中的“牛股集散地”和“造富集中營”,也成為了A股市場的“人氣風向標”。創業板是如何從28只股票、1399.67億元市值的“前世”,演變出擁有546只股票、5.49萬億元市值的“今生”,耐人尋味。


市值擴容:“快”


說到創業板,很多投資者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詞就是“成長性”。而這種成長性不僅僅體現在創業板的新興產業屬性,也體現在市值快速擴容方面。自從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以來,創業板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擴大。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27日,創業板共有54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5.49萬億元。而在2009年10月30日,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合計市值僅1610.08億元。由此可見,從絕對數值上看,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七年間增幅達1850%,總市值增幅達3825.04%。


不僅是絕對市值擴容規模,從相對市值比例增長情況也可以明確看到創業板市值規模的高速成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2009年10月30日,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的總市值占當時全部A股14.78萬億元總市值的比例僅為0.54%,轉年擴大到0.55%。此后,這一比值就呈現出增速逐步擴大的趨勢,從2011年末到2014年年末,創業板總市值占全部A股總市值的比例分別為2.41%、2.94%、3.23%、5.46%和5.06%。近兩年增速再度邁上一個臺階,到昨日收盤時,創業板總市值在全部A股總市值占比已直逼10%關口,達到了9.75%。


中小板市值增速則明顯慢于創業板,同期中小板的總市值在A股總市值占比從4.87%增長到昨日收盤時的17.86%,增幅為266.73%,而創業板同期增幅達1705.56%。


從個股層面來看,數據顯示,2009年10月30日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只股票當中,僅樂普醫療、神州泰岳和華誼兄弟的總市值在100億元以上,分別為118.96億元、130.07億元和257.40億元。到昨日收盤,總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創業板股票數量已經達到了162只,占創業板公司總數的29.67%。其中,溫氏股份的總市值達到1587.42億元,樂視網、東方財富、碧水源、藍思科技和三聚環保的總市值也都在500億元以上。從平均市值角度來看,增長更為直觀。截至2016年10月27日,創業板公司的平均市值已經超過了100億元,達到了100.59億元,而這一數據在創業板剛成立時只有49.99億元。


股價構成:“高”


市值高成長一方面是由于股票數量的擴容,另一方面也與高價股數量的爭奪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10月30日首批掛牌的28只股票當中,紅日藥業和神州泰岳的收盤價均在100元以上(不復權,下同),最低的大禹節水和新寧物流的絕對股價也都在32元之上。而彼時,全部A股當中的百元股只有3只,除了兩只創業板股票以外,居于首位的是貴州茅臺。而50元以上的21只股票當中,創業板就有11只,占據了“半壁江山”。


截至昨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23只百元股,其中創業板占據18席,占比高達78.26%。其中,維宏股份和冰川網絡的收盤價都在150元以上,分別達167.02元和152.89元。而成安網絡、朗科智能、世名科技和雄帝科技的價格也都超過了130元。


雖然“百元股大本營”中創業板股票占比明顯增加,但創業板已經漸漸從初期的“高富帥”集中營逐漸演變為較為均衡的股價構成,顯示出了市場擴容帶來的多元化結構。相對于創業板初期的32元的最低價和50.60元的平均價,截至昨日收盤時,創業板最低股價花落通裕重工,僅3.43元,另有包括東方電熱、向日葵、神農基因、寶利國際、紅日藥業等在內的37只創業板股票的股價都在10元以下。創業板股票的平均股價下降至31.49元,但即便如此,也遠高于全部A股同期20.65元的平均值。


趨于均衡的不僅是創業板股票的股價分布,還有創業板股票的行業分布。數據顯示,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主要集中在醫藥生物、通信、計算機、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行業當中,而到昨日收盤時,創業板的546家公司整體雖然仍以上述新興產業為主,但所屬行業已經從一開始的15個擴大到了25個。


個股漲幅:“牛”


創業板的“造富”效應與其“牛股集散地”的屬性密不可分。假設投資者從2009年10月30日當天隨機選取一只股票持有至今的話,將有67.86%的概率實現100%以上的收益,有28.57%的概率會獲得200%以上的收益。其中,如果買入的標的為網宿科技的話,7年下來累積的漲幅達到978.85%,機器人和愛爾眼科的累積漲幅也分別達到了651.15%和387.08%。在這28家首批登陸創業板的股票當中,只有金亞科技七年內出現下跌,累積跌幅為8.24%。整體來看,這28家創業板股票七年以來的平均累積漲幅達到了187.57%。相比之下,同期上證綜指的漲幅僅有5.13%。


即便是未能參與首輪創業板股票投資,此后每年創業板都給投資者貢獻了大量的牛股。例如2010年,創業板共有10只股票的年度漲幅在50%以上,其中萬邦達當年漲幅達到116.90%,鼎龍科技和愛爾眼科的漲幅也分別達到了98.66%和82.15%。2011年只有拓爾思和東軟載波的漲幅在50%,但到了2012年,漲幅在50%以上的股票達到了24只,易華錄和紅日藥業的年度漲幅分別達106.22%和104.24%,盛運環保、巴安水務和聚龍股份的漲幅都超過了90%。


2013年創業板的牛股數量迅速放大,當年漲幅超過100%的股票達到了75只,網宿科技、掌趣科技、中青寶、潛能恒信、上海鋼聯、天喻信息、樂視網和華誼嘉信的年度漲幅都在300%以上。2014年和2015年,漲幅超過100%的股票分別達到了55只和274只,雷曼股份、旋極信息、朗瑪信息、九強生物,以及暴風集團、中文在線、樂凱新材、創業軟件、信息發展等大牛股都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即使是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居前的股票也依然被“300”軍團所引領,包括名家匯、科大國創、藍海華騰、昊志機電、恒和模具、博思軟件等在內的55只創業板股票的漲幅都在10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創業板股票的優異表現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鑄就的。首先,新興產業符合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方向,在獲得更多政策扶持的同時,也更能夠獲得投資者的認同。其次,創業板公司本身業績增速優勢也比較明顯,再加上并購重組動作頻頻,外延式擴張提升了公司規模及盈利能力,也支撐了股價的上漲。最后,創業板股票往往具有盤子小、高送轉比例較大、題材相對較多等特點,因而也受到活躍資金的青睞。


估值水平:“貴”


一說到創業板,不少投資者嘴里蹦出的第一個字就是“貴”。不過,這個“貴”并不是絕對股價上的“貴”,而是指創業板的估值“貴”。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2009年9月30日的平均市盈率(TTM)為86.30倍,其中市盈率最高的華誼兄弟(TTM)達190.73倍,遠高于當時A股46.87的平均市盈率。


直到七年后的今天,估值“貴”也依然是創業板的最大特征之一和行情掣肘因素。數據顯示,截至昨日收盤,創業板指和創業板綜指的市盈率(TTM)也分別達到了46.6倍和67.3倍,在滬深交易所核心交易指數中排名居前,遠高于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15.7倍、32.4倍的市盈率水平。而創業板指最高峰時的市盈率在去年6月3日時一度達到137.86倍。


盡管創業板的估值爭議時有出現,但自創業板指2010年6月1日設立以來,至昨日收盤依然實現了121.34%的漲幅,遠遠高于同期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20.07%和5.73%的水平。市場人士表示,部分創業板公司業績增幅是非線性增長的,不能簡單的以市盈率論英雄,而應綜合評估未來的市值空間、產品技術價值和商業模式價值等。這也是創業板估值較高,但并不能阻擋資金持續買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