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2串1必中方法_利物浦大名单_历届欧冠冠军_乌迪内斯对国米 - 国米转会最新动态分析

 
按鈕文本
大伽看中國經濟 高盛最不看好
來源:券業觀察 | 作者:goldportcap | 發布時間: 2017-02-27 | 1062 次瀏覽 | 分享到:

中金公司老同事交流紀要


時間:20170224 周五


地點:上海浦東聯洋張博士茶館


因緣際會,共襄盛舉。今晚,中金公司研究部、銷售交易部一些老同事聚會。非常難得的是,中金原宏觀、策略團隊幾位主要大咖剛好都在上海出差,使大家有機會充分交流,重溫中金早會時光,以求廓清迷霧見未來,規避風險抓機遇。


各位發言要點如下,歡迎補充。


一) 哈博士:


1) 高盛官方觀點:


對中國依然悲觀,認為17/18/19年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分別為25%/50%/75%。


主要邏輯有兩點:一是中國目前的債務水平太高;二是資金外流。根據高盛計算,中國至少需要保持2.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現在看,很快就會跌破這一水平。


2) 哈博自己觀點:沒有高盛那么悲觀


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中國保持1.7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夠了。目前,政府能夠控制外匯流出,必要時還可以采取更嚴厲的措施,比如強制結匯等。


隨著十九大的召開,最高領導層會考慮更長遠的問題,也明白中國面臨的風險,因此改革是能夠推進的。


現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隨著人事調整,以及反腐等逐步告一段落,這方面也會有變化。


如何重塑市場/企業家的信心,也是一個關鍵問題。最近一次40人論壇的主題是“產權、動力、質量”,是劉鶴提出的。吳敬璉先生專門談了產權保護問題。


國企改革是一個關鍵節點。為了推動改革,政府應該做好一次性買單的決心。不過,為了推動改革,估計貨幣供應不會減少,采取中國式QE。這樣的話,對人民幣匯率有壓力。不過,19大之前匯率不會破7,會后不排除集中貶一下。


認為房價不會跌,19大之后不排除可能放松管制,房價甚至漲一下。


為了穩增長,政府推進PPP,地方政府基建計劃45萬億(不過,去年投資規劃50萬億,增速在下降),還是在加杠桿。因此,2017年的經濟增長質量不會太好。增長的動力還是在改革,但是推進起來很難。


3) 對市場的看法:


高盛:不看好中國,看好美國,認為今年美聯儲加息3次(哈博認為加息2次,從下半年開始,3月份不會),認為美元仍會升值但是幅度放緩,看好金融股,邏輯是放松金融監管和減稅(但是高盛員工都在賣出自家的股票),看好高收益債,尤其是能源公司發行的債。


哈博:對中國沒有那么空,認為港股更便宜(香港很多機構認為指數會升破25000,甚至有人看28000),海外資金對港股配置低,今年開19大會維穩。


二) 沈博士:


去年底M2/GDP=210%,說明過去幾年貨幣發行太多。


感覺目前的上漲有些09年“4萬億”的味道。按經驗,一般6-9個月后就要考慮收縮。這次好像要早一些,已經開始去杠桿了。


本次的挑戰在17年底18年初,如何去杠桿?18年可能加息,今年不會。


18年新一屆政府上來,會考慮10-15年的戰略,真正開始推進供給側改革,力度會大(哈博認為,如果推改革,不排除先把GDP增速打到3-4%的水平).


當然,如果真改革,經濟下行,但是投資者風險偏好提高,加上政府會用寬貨幣對沖一下,資本市場未必下跌。


三) 邢博士:


大摩看多的報告是針對海外投資者的,認為他們對中國太悲觀了。目前海外機構對中國的配置是歷史最低水平,比08年還低。


對于大摩的報告,亞洲投資者較為歡迎,歐洲投資者感興趣,部分人開始加倉銀行。但是美國投資者不認可,主要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很快下行,現在加倉是幫別人接盤。


17年是中國緊縮元年,18/19年會進一步收縮。認為中國總體債務率將于2026年見頂,達340%(目前270%),但是不會達到日本的水平(400%).


今年外匯儲備的下降速度大約100多億美元/月,要4-5年的時間才會跌到2萬億美元水平。預計19大之前匯率不會跌破7,年底會到7.1.


對于全球市場,去年11月發布策略報告,強烈看好,前高后低,但是機會稍縱即逝。目前在考慮稍微修正一下觀點,認為看好的時間可以再長一些。對于中國,更看好港股。


四) 侯博士:


1) 關于通脹


市場上普遍對通脹不是很擔心,認為農產品,尤其是豬價漲不起來。不過,侯博認為后續通脹壓力不可小視,下半年晚些時候甚至可能發生滯脹。這次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于非食品部分,理由是隨著去年上游漲價,中下游企業盈利很差,今年都要漲價。數據跟蹤顯示1月份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6%,為歷史第二高水平。最近,發改委緊急調查商品期貨,約談了2家期貨公司負責人,聽說強制解除永安期貨總經理職務。
08年居民杠桿率只有20%,15年底為39%,16年底就提高到45%,主要是購房加杠桿。海外居民杠桿率90%,預計中國可以走到70%,還有空間。這會推動上游價格上漲。加上目前上游由于去產能,小企業退出,形成了大企業壟斷,對于控制價格有利。


2) 關于投資


目前在A股、美股、黃金、美元上都是多頭。


看基本面,這輪補庫存會很猛,可以持續到6月份。那么,經濟數據也會比較好看。自己考慮2季度翻空(不是指股票,是指商品的觀點).


五) 高博士:


總體樂觀,看好庫存周期,認為這一次全球主要經濟體比較同步。


看好H股。H股之前的走勢是非常典型的周期性反彈,先是材料股上漲,然后走到中后周期的板塊,認為可以走到年中,之后可能轉向電信、醫藥等偏防御的板塊。


看好銀行股,認為在經濟向好背景下,壞賬問題緩解,估值有吸引力。


A股尋找制造業中投資拉動的公司是有道理的。


六) 酈博士:


主要在考慮頂在哪里。認為央行的調控會拉長周期。


建議配置中游、大金融。不過,發現公募基金的機械股已經配置不少了,反而上游周期股表現更好。


七) 王博士:


16年底開始投上中游,目前這類股票占比較高。但是發現這兩天市場走勢有些搖擺,年輕的基金經理還是看好成長。


關鍵問題是周期還能走多久?考慮同比,17年1季度是周期股的盈利增速高點,這對投資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開始看中游板塊。


八) 盧揚:


自己是周期研究員出身,原來研究周期,主要看兩個指標:貨幣、工業增加值(或PMI)。認為周期的高點應該已經出現了。但是,由于過去幾年周期股表現差,導致各家機構都沒有周期研究員,因此缺乏前瞻性,現在才開始反應。


自己還是布局一些具有全球競爭力(或者中國特色),估值又不貴的品種,在不確定的市場,買好公司,類似“漂亮50”策略。布局了家電、醫藥、白酒、銀行等。


九) 曾博士:


專注成長股。認為注冊制的推行對成長股是利好,主要是能夠區分好股票與壞股票,給予不同定價。


提出“BtoG”模式,即賺政府的錢。投資了PPP/環保、安防等,都是從政府拿訂單。


十) 操禮艷:


自己主要研究和投資消費,認為很多好公司還是在A股。


十一) 陳俊華:


對于A/H股,認為不要刻意區分,兩個市場會逐步走向一起,關鍵還是要看性價比,看稀缺性。


十二) 李啟新:


15年地產市場太好,也讓人害怕。其實發展商希望慢牛長牛。


目前情況下,地產行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因為大公司在資金成本等多方面具有優勢。


自己主要布局在浙江、江蘇、福建,一線城市很少,主要是2、3線城市,尤其是3線城市的核心地塊。


目前的策略是盡快實現銷售。但是今年拿地的速度會比去年慢。


十三) 郭敏芳:


其實,很多有優勢的企業家在加大投資,并且認為中國的總體競爭力,包括在技術上的競爭力,不比海外差。


總結一下:


對于經濟:短期看好,中期有風險,長期看19大之后的改革、政策??紤]到創新、中國制造和消費升級的確定性,并不悲觀。


投資方面,基于目前經濟向好,通脹有壓力還不大,盈利回升等,目前是偏多的時候。方向集中在中游、消費龍頭、金融,對成長股總體偏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