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轟動一時的中國財團收購意大利足球豪門AC米蘭一事,在官方宣布的10個月之后,不僅仍未完成股權交割,甚至可能擱淺。
3月26日,據《米蘭體育報》報道,背景神秘的中國買家李勇鴻解散了米蘭收購案的主體之一中歐體育,取而代之的是名為盧森堡羅森內里體育的離岸公司,李勇鴻是這家公司唯一的股東。在此之前10天,彭博社報道稱米蘭收購案中的另一買方主體、具有國資背景的海峽基金退出收購,這一消息被中歐體育否認。目前,AC米蘭俱樂部老板貝盧斯科尼已下最后通牒,中國財團的最后期限是4月14日,在此日期之前,李勇鴻還需籌集1.8億歐元。
假如AC米蘭收購案最終告吹,前期已支付的2.5億歐元定金將無法收回。
相比順風順水賣給蘇寧的同城死敵國際米蘭,AC米蘭跌宕命途的背后,是中國資本海外并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風云變幻。
“去年一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了很多足球俱樂部。如果說,收購有利于提升中國的足球水平,我覺得是好事。但是,情況是這樣的嗎?有很多企業,在中國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再借一大筆錢去海外收購。有一些則在直接投資的包裝下,轉移資產。”3月20日,央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表態,指發現一些非理性和異常投資行為,并罕見地點名了對足球俱樂部的收購。
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亦指出,有一部分跟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政策要求不符合,比如投一些體育、娛樂、俱樂部,對中國也沒有太大的好處,同時在外面還引起了一些抱怨。
一系列海外投資當中,對足球俱樂部的投資最受關注。數據顯示,2015-2016年,中國內地企業投資歐洲足球俱樂部數量已至少14家,其中12家是控股。
“土豪”偃旗息鼓
3月23日晚長沙一戰,中國隊時隔七年再勝韓國隊。中超新賽季開賽之前,足協緊急將中超“3+1”外援政策改為“3外援”,取消了亞洲外援的特權。外援新政下,兩名在中超踢球的韓國主力中衛洪正好和張賢秀失去上場機會,狀態難免下降。天時地利之下,國足拿下世預賽的第一場勝利。
這也許是個巧合,但中國足球緊急叫停大手筆的“買買買”,轉向國內青訓的思路卻是毋庸置疑。先是各部門先后批評海外俱樂部收購,再是體育總局、中國足協分別批評天價外援現象,一時間,中國資本的土豪海外并購大有偃旗息鼓之勢。
就在足協推出外援新政的第二天,廣州恒大淘寶俱樂部召開發布會,宣布公開恒大足校數據庫,對外展示近年來的青訓成果。以大手筆著稱的國企巨頭魯能俱樂部也一改風格,在冬季轉會窗沒有更換一名外援,反而轉出大批內援,為年輕球員騰出上場機會,可見俱樂部響應政策的決心。
此外,時代周報記者從多名足球經紀人處了解到,張呈棟、王永珀、趙明劍和楊旭等冬窗轉會的國腳實際轉會費都在1億元以上,但各俱樂部公開的轉會費要么不足8000萬元,要么干脆秘而不宣,以往高調的“標王爭奪戰”變成了低調的“悶聲大發財”,中國足球俱樂部的行事風格,幾乎一夜之間急轉彎。
此前不到兩年內投資至少14家歐洲足球俱樂部,大量當打之年的國際一線球星天價登陸中超,中國足球迅速在海外樹立了“土豪”形象,聯系到國足糟糕的戰績,難免得到不少負面評價。此時踩剎車,除了考慮國家形象之外,還有更深層的考慮。
在潘功勝的發言之后,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知名時政自媒體“俠客島”以河北為例分析稱,某家俱樂部一年就能花掉河北省接近八成的外匯額度。
俠客島所稱“某家俱樂部”,指的是中超新銳“土豪”華夏幸福俱樂部(下稱“華夏幸福”)。資料顯示,升入中超以來,華夏幸福先后從歐洲引進了卡庫塔、姆比亞、居呂姆、拉維奇、熱爾維尼奧等大牌球員,以及國際一線教練佩萊格里尼。時代周報記者通過公開數據匯總,以上球員的總轉會費和年薪支出分別為幾千萬歐元。此外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在國內足球市場,球員的實際轉會費和年薪支出普遍與公開數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其實際占用河北省外匯總額度無法查詢。
回到國內建足球基地
去年忙了一年海外投資俱樂部的投資經理王立(化名),此刻正在昆明忙著籌建足球訓練基地的事。
“去年底差不多要官方宣布了,最后錢出不去。后來還接觸過德國的俱樂部,也是因為錢出不去。現在安心留在國內投資其他的足球相關產業?!蓖趿⑺傅?,是一支意甲中流球隊,經過了一番折騰,現在他的老板徹底打消了海外投資俱樂部的念頭。
在前述中國資本已投資的14家歐洲足球俱樂部中,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鉑濤集團收購法甲尼斯俱樂部使用的是本公司在歐洲的自有資金,不涉及外匯,其余使用的往往是非自有人民幣模式。首先,通過融資等方式在國內發售金融產品,募資完成后再通過各種渠道換成歐元轉到國外。
總體來說,中資收購海外俱樂部有以下集中盈利模式:通過加杠桿的金融工具收購海外俱樂部,以小博大,用少量資產擁有大額的海外俱樂部,如果未來能夠撬動A股上市公司收購海外俱樂部資產,便可以從中賺取差價;通過海外俱樂部拓寬中資海外市場,未來中資在海外修建酒店、莊園等基礎設施時,可以更好地和當地政府搞好關系;透過收購俱樂部的操作,直接將人民幣換成歐元放在國外,完成資產轉移,即潘功勝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所批評的。
在2016年底時代周報記者參加的一場體育產業內部會議上,不少收購或有意收購海外俱樂部的中國老板承認,收購的目的的確不純粹是足球和“情懷”,更多考慮的是金融因素和海外布局。正是如此,中資熱衷于收購海外資產,除了已知的十幾家俱樂部之外,還有人和集團收購中超赫爾城、萊茵體育收購南安普頓等未完成案例。實際上,意大利烏迪內斯、羅馬、都靈等俱樂部,甚至嚴管外資的德甲柏林赫塔、云達不萊梅等俱樂部,都收到過中國資本的詢價和深度接觸。
不論球員轉會還是俱樂部收購,足球領域的“國際交流”往往數額巨大且流程模糊。一名處理過多名世界球星轉會的足球經紀人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以球員為例,一筆對外宣布1000萬歐元轉會到國內的交易,往往成本只有500萬歐元甚至更低,這當中就有明顯的資金運作空間。
“比如一家俱樂部,想把1000萬歐元的資金合法轉移到海外,一般的操作方法是,找到一名價值2000萬歐元的球員,然后以3500萬歐元收購,除去給各級經紀人500萬歐元中介費之外,剩余的1000萬歐元差價就可以運作到海外?!彼f。
除了球員,俱樂部收購和海外賽事的版權收購,均可以類似模式操作。近年由于經濟下行等原因,歐洲俱樂部、版權、球員等體育資產價值持續下行,尤其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體育資產價格更是持續下跌。反觀國內,市場對體育產業的估值一再炒熱,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都愿意以較高溢價收購成熟的體育資產,在國內體育公司普遍發展剛剛起步、規模較小的情況下,海外成熟的俱樂部、版權資產就顯得尤為可貴。
去年底開始收緊
事實上,去年底開始,多個部門已就海外并購表態。去年11月,外管局和商務部警告稱,可能會否決企業收購主營業務以外資產的海外收購行為,同時要求500萬美元及以上的轉移出境業務須獲得特別的批準。
今年3月7日,央行營業管理部主任周學東稱,中國加強了對境外投資項目真實性的審查。
央行上海總部去年11月25日召集轄內銀行開會,要求銀行加強對外省市資金流入上海自貿區的盡職調查,以及非法資金通過自由貿易賬戶(FT)對外投資。
四天之后,央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境內企業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放款通知》規定,境內放款人從事境外放款業務的需滿足包括成立時間、股權關系、經營規模、資金來源、利率、項目真實性與合規性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從境外放款途徑加強外匯監管。
11月29日晚,外匯管理局稱,將配合境外投資相關管理部門進行真實性合規性審核,打擊虛假對外投資行為,促進對外直接投資健康有序發展。
此后企業跨境投資進一步收緊。12月6日,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在答媒體記者問時表示,將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這一表態印證了市場對于跨境并購政策收緊的預期。據去年12月11日《經濟觀察報》報道,監管部門在可能的審核條件中對海外房地產投資規模設置了10億美元的交易門檻,但實際上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大宗交易數量有限。世邦魏理仕數據顯示,中國資本在2013-2016上半年間進行的海外地產投資交易中,70%低于此門檻。
中金公司認為,中國此舉并非要叫停海外投資,而是加強規范監管,對一些項目(如“一帶一路”相關的)會繼續支持,而對其他一些(如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則可能會加強審核。
還有多個部門跟進。今年1月,國資委宣布加強央企境外投資的審查,其中包括對央企境外投資項目建立發布負面清單;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等。1月9日,銀監會也發布相關規定,從融資渠道規范銀行服務企業“走出去”。
出口球員轉內銷
日趨嚴謹的外匯政策之下,中國資本“先通過融資,花別人錢買俱樂部,養大了再加價賣給上市公司”的思路已無空間。
沒能成功收購的王立從懊悔變為慶幸,而一些已收購成功的資本,則必須開始思考未來新路。在體育體制自上而下推動改革之際,剛剛開放的中國體育產業和尚屬起步期的中國足球產業提供了市場空間。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包括收購國際米蘭的蘇寧集團和收購法乙歐塞爾的奧瑞金集團,已經開始了在全國范圍內修建基地、開展青訓的計劃,前者在江蘇以青訓名義拿下土地,后者也已開啟全國范圍內的選址工作。
此外,在歐洲擁有足球俱樂部的中資,也在逐步把眼光放回了國內,擁有西甲格蘭納達俱樂部的雙刃劍體育,其背后資方當代明誠已成功入主中超重慶力帆俱樂部。中資在海外的足球布局,逐漸開始反哺中國足球的發展。
“以前以足球為名義的金融行為走不通了,那就換條路繼續走,”曾協助多家中資收購海外俱樂部的歐洲華人律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以前是金融資產游戲,現在做球員經紀,中資在國內尋找優秀的足球苗子,送到自己的海外俱樂部鍛煉幾年后再賣回國內,照樣可以賺取利潤,這對中國足球的發展也是好事?!?/span>
長期從事青訓工作的前國腳高明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至少到2023年以前,中國的職業球員都還是稀缺的,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球員在可見的未來,都會維持著較高的身價,這也是介入到足球產業的中國資本的絕佳機會。以前依靠金融資產升值的投資邏輯,改為以球員經紀為核心的投資邏輯。
從這個角度講,嚴謹的外匯政策,或許為中國足球帶來更長期也更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