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變局
近期A股市場的連續調整讓IPO的加速承受不小的壓力,然而,從資本市場的抽血角度講,IPO已經遠遠不敵再融資。數據顯示,去年以來,新股發行共303家,總計募資金額為1845億元,只占2萬億再融資規模的不到10%。而同時,再融資市場的種種“灰色地帶”的滋生也遠離了其推動上市公司向好向上發展的初衷,成為少數“撈金者”的套利游戲。目前監管的重點是“一增一減”,即增加IPO供給,嚴管再融資。在1月19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將從嚴監管,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投資和融資功能。
萬億再融資市場近日成為市場一大焦點。新華社為此三度發文,指出天量再融資疊加野蠻減持是A股兩大“出血點”,并指出“監管層正在研究再融資相關政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通過定增、優先股、配股、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合計融資規模接近2萬億元,是同期IPO融資規模的超10倍。
而在2萬億的超大型蛋糕中,或明或暗的資金蜂擁而入,希望撈到“躺著賺錢”的定增份額,然后高價減持獲取巨額回報。在業內人士看來,因為利益太大,再融資市場尤其定增滋生了不少灰色地帶,甚至成為一些股東的減持利器。
2萬億再融資“偏袒”定增
再融資是上市公司通過配股、增發、優先股、發行可轉換債券等方式在證券市場上進行的直接融資。但是目前市場存在一種普遍的偏袒:只認定增,不識其它。
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實施定增的家數達到781家,總計募資總額超過1.73萬億元;而同期發行優先股的上市公司僅有8家,合計募資1623億元;同期配股家數僅有10家,合計募資176億元;同期發行可轉債的上市公司家數為90家,合計募資規模876億元。
上述幾項再融資方式合計募資規模接近2萬億元,而其中定增在所有的再融資手段中占比為86.5%,其他幾種方式被明顯邊緣化。
從募集資金用途看,資產注入、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殼資源重組、融資收購其他資產、項目融資等成為普遍的定增目的,而將融來的錢投向銀行理財、償還銀行貸款等行為更是備受市場詬病。
“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資確實有點貪得無厭,監管層估計是擔心股市失血過多。在市場約束機制短期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加強管制無可厚非,但是長期的自我約束機制能否建立最重要,而消滅殼價值是恢復市場自我約束機制的前提條件。”1月19日,上海某中型券商并購部負責人指出。
去年以來,監管層不斷對再融資收緊,對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融來的錢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等行為進行了限制,同時也對跨界定增、虛擬產業定增嚴格把關,試圖把資金引導進實體經濟。
“以前制度不合理,上市之后融資那么便利,不上市融資那么困難,這是人為造成的鴻溝。未來這個鴻溝將越來越窄,IPO則是重點支持的,而上市公司再融資就要打壓。”1月19日,北京某大型私募投資總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撈金者”的套利游戲
在2萬億再融資的大潮中,撈金者不計其數,銀行、公募、私募、保險、券商、個人甚至“白手套”公司都介入很深。
“前幾年用杠桿進行再融資的太多了,掙了大錢。”1月19日,深圳某券商并購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如如果跟上市公司關系好,能拿到定增份額,就可以自己募筆錢做劣后,去銀行拿更多的錢做優先,殺進去等解禁后就能高價減持獲利。
這樣操作的普遍邏輯是上市公司定增存在明顯折價空間,以往發行價普遍有10%-30%的折扣。這在市場人士看來,定增是“躺著就能掙錢”的生意,因此吸引了大量明路資金和不明資金涌入。
“一般定增的認購者在10個以內,而競爭者會很多,大家擠破頭皮去拿份額,拼的不僅是資金,還有更多其他資源。”北京某經常參與定增的私募負責人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跟銀行資金、公私募產品、券商資管比起來,一些“空手套”公司的資金又大又隱秘。“其實市場上看到的一些產品資金量普遍不大,大額的反而是一些不知名的空手套公司,這也是監管層對定增屢次施以監管的原因之一,擔心定增成為洗錢的工具。”1月19日,深圳某中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指出。
不過,隨著監管層鼓勵定增市價發行,折價空間不斷收窄,溢價發行不斷涌現,“躺著賺錢”的時代將一去不返,這也有利于給火熱的定增市場降溫。
另一方面,監管層也對定增認購者的資金來源重點關注,嚴格穿透制度。不過在上述并購人士看來,一些認購資金很難穿透,可以說“穿不透”。
被玩壞的再融資
因為涉及利益太大、套利空間太大,再融資市場也陸續滋生了不少灰色地帶。
1月19日,天信投資首席分析師孫立鵬指出,從政策的角度講,再融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企業拿這筆錢做新項目、擴大企業規模、并購等事項,確實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詬病,比如把再融資作為套利的工具、把股市當成自家的提款機、不規范運作、利益輸送等等一系列的行為。
孫立鵬認為再融資存在最典型的兩種利益輸送形式:一是定增+高送轉+利好消息+大股東減持套現。定增捆綁高送轉,然后發布一些利好消息配合,本質的意愿是炒高股價,實際上是達到大股東的減持目的,這是比較典型的把上市公司當成自家提款機的行為;第二是超高溢價并購標的,有些還是關聯交易。
通過定增把陰謀變陽謀,把不合規的市場化行為轉化成合規的市場化行為,實際上存在利益輸送。
為了保證定增順利進行,操縱股價也屢見不鮮。業內市場人士指出,在定價階段相關方也有操縱股價的動機,等增發價確定后,市價低于發行價時,上市公司也有動機操縱股價以保證發行成功。比如2014年證監會處罰恒逸集團操縱恒逸石化(000703.SZ)股票案,即是上市公司保增發的典型案例,也是證監會首次處罰上市公司增發股票中的股價操縱案例。
過去兩年間另外一個由此滋生的熱火景象是:不少機構通過定增大玩一二級聯動的游戲,后被監管層接連否決,比如金剛玻璃(300093.SZ)重組被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間瘋狂的再融資也不得不面對持續的減持壓力,這無疑對市場也造成很大壓力。1月19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A股任性增發、大股東后續減持成為A股兩大主要問題,投資者需要警惕。
“增發既可拿來并購、買殼,也可用來償還銀行貸款,關鍵是增發不用還本,也不用付息,最終則由股民買單。因此A股增發亂象叢生,失去了道德底線。”董登新說。
孫立鵬另外指出,還有部分上市公司雖然沒有大股東減持的需求,但是平時不善于經營,存在大量的經營壞賬,再通過再融資補充流動資金,同時做一些壞賬的計提,搖身一變,公司的財務數據又變得健康起來。另外,部分再融資的規模明顯超出了企業自身的資金規模和需求,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顯然也與監管層提倡的“資金要到合適的地方去”的要求相背離。